首页
搜索 搜索

台青眼中的大陆

厦门日报     2023-06-17 11:06:13

台湾自媒体作家郭雪筠:

新媒体为两岸青年打开一扇窗


(资料图片)

有的人通过工作认识大陆,台湾自媒体作家郭雪筠则是从求学开始。2012年,她辞掉台湾的工作,到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在大陆十余年的学习生活中,她始终坚持在创作时“写真实的两岸”,先后发表《台北女孩看大陆》《我在北京》等作品,这也让她在昨日的海峡青年论坛上获得阵阵掌声。

这几年,媒体人出身的郭雪筠最深的感悟就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深入到各个领域,新媒体正成为台湾青年了解大陆的重要窗口。

10多年前,台湾同胞怎么知道大陆的资讯?郭雪筠说,看电视新闻,看台湾名嘴讲一讲,看商业杂志上报道的台商故事,非常单向。

现在的年轻人广泛使用社交媒体,台湾青年也一样。有的台湾青年,来到大陆第一天,就开始用小红书、抖音等App记录生活。

一次,有位台湾学妹问郭雪筠:“你知道什么是梅花糕吗?”她说不知道,后来,她在苏州吃到了。一些台湾乡亲,没有来过大陆,却比她更了解大陆有哪些小吃,是新媒体传递了大陆的饮食娱乐、影视文化等信息。现在台湾青年来大陆读书、工作、旅游,都是很平常的事。不少台湾地区的高三学生填志愿,会选填大陆院校。

郭雪筠说,她在创作中,坚持写真实的两岸,把生活中碰到的、观察到的方方面面,分享给读者。她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和两岸青年互动,受到肯定和褒奖时,会把评论截图。

她认为,台湾的年轻人,一代比一代更了解大陆,更容易融入这里。“下一代,会做得比我们这一代台湾青年更好,未来是可期的。”

在大陆创业台青李伟国:

越过海峡,才知道世界有多大

“当你越过海峡,才知道世界有多大!”昨日,在海峡青年论坛上,台湾青年李伟国以自己在大陆创业7年的经历,深有感触地说,台湾青年可以来大陆,共享发展红利。这里市场很大,做生意没有“天花板”。

论坛上,李伟国分享自己和大陆的不解之缘。2008年,母亲带着他和弟弟第一次来大陆和父亲过春节,感受到大陆更宽广的天地。在台湾工作5年后,2016年李伟国下定决心来大陆发展,大陆市场广阔,他在各省市间穿梭,“跑都跑不过来”。

总结这几年在大陆的创业心得,李伟国最大的感受是,跟着国家政策走,才能下好“先手棋”。他尤其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他所在的华灿工厂已在珠海落地,同时进驻的台企已有近百家。他说,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给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示范性样本,也为两岸青年勾勒出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的美好蓝图。

李伟国说,两岸青年相互融合,才能携手共创双赢。“两岸融合,有利于台湾青年在大陆实现‘1+1>2’。”他说,扎根大陆,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大帮助。

去年,李伟国在大陆成立了自己的品牌公司,结合本地产业,进行融合发展。他在大陆的发展成就,让他妈妈很是自豪。他说:“家人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希望更多的台湾青年和我一样,以己为桥,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厦门理工学院台籍教师赖钰匀:

中华诗词让两岸下一代心灵相契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昨日,第一次参加海峡论坛的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台籍教师赖钰匀,在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论坛现场吟唱起苏轼的《定风波》,这是她在新北市福和初中读书时学会的,也是她最喜欢的中华诗词之一。

“在我成长的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非常重视诗词教育,也特别重视以诗词教育来建构良好家风。”赖钰匀回忆,她在牙牙学语时第一次接触中华诗词,家中长辈常念唐诗宋词给她听。少年时,她入读以“诗词吟唱”为特色的福和初中,从家庭文化熏陶到校园系统学习,中华诗词在赖钰匀心田“开出大大的花”,并一路鞭策她从一场场语文竞赛中脱颖而出,保送至台湾大学中文系。

2007年,26岁的赖钰匀完成在台湾大学中文所的研究生学业,选择前往北京学习中国近代史。在这座她从小向往的城市,赖钰匀不仅收获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也收获了一位湖北小伙的爱情。2019年,赖钰匀和爱人把小家安在了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厦门。在这里工作生活四年,赖钰匀从自家孩子的成长中感受到大陆对青少年传承中华诗词的重视。“我的孩子在厦门读小学,学校有大量的诗词教育。厦门也有很多面向青少年的诗词活动,很多家庭也非常重视通过传统诗词来教育引导下一代。”赖钰匀不仅积极参与诗词活动,也尽己所能把诗词教育融入她在厦门理工学院的教学,开展更多诗词教育实践。

在厦门,赖钰匀的另一个收获,是见证了不少两岸青少年间的国学交流活动,比如两岸青少年闽南话诗词联读等。赖钰匀说:“这些年两岸的国学活动已经将两岸青少年紧紧连在了一起,很多人都通过国学活动建立起多年的友谊。希望未来我们能继续以中华诗词为桥梁,让两岸同胞、两岸下一代的心灵紧紧相契。”

【声音】

大陆之大 容得下台胞的所有梦想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朱松岭:我们一直在推动“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推动两岸不断深入发展。具体说,“通”的是硬件、信息、市场,“惠”是涉及台湾同胞同等待遇相关法律法规,“情”是对于台湾同胞的骨肉亲情、对两岸和平的珍惜。

这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推动,使得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扎根的信心更加坚定。有一个台湾朋友问,大陆的市场,可以容得下他们的大大小小的梦想吗?我想,大陆之大,可以容得下台湾同胞的所有梦想。

整理/厦门日报记者 李晓平

两岸青年施展才华的舞台很广阔

中国国民党青工总会总会长廖怡琇:福建是大陆最具发展活力的省份之一,尤其是绿色经济、海洋经济、数字经济、文旅产业等,为两岸青年携手开创未来,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台湾这几年高度重视文创产业发展,厦门有良好的文创产业基础和扶持政策,厦门的龙山文创园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文创园由工业旧厂房改造而来,是典型的“退二进三”,目前不仅园区内部,乃至周边环境都十分优越、便利。

整理/厦门日报记者 李晓平

研究节气文化 两岸有很好的合作空间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曾鸿阳:台湾和福建的气候相似,两岸未来在推广节气文化和气象预报,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服务方面,有很好的合作空间。

闽南民间素有“真人多风,妈祖多雨”说法,意思是,吴真人生日这天常有大风,而妈祖诞日多雨。有趣的是,台湾民间也有“大道公风,妈祖婆雨”的俗语。研究传承节气、民谚等文化,无疑是两岸加强气象合作的一个很好立足点。

整理/厦门日报记者 朱道衡

X 关闭

太平洋医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